2006年8月14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群众上访的事儿“透明”解释
北仑检察院首推的“示证制度”赢得群众信任
本报首席记者 仇健 通讯员 木木

  本报讯  当看到检察官出示的调查证据,老上访户许某一下子没了词,从那以后,区纪委、检察院、街道等部门就再也没出现过他的身影。宁波市北仑区检察院控申科科长林新法告诉记者,自该院2003年起在全国首推“检察示证制度”以来,到今年7月底,他们已办结了28件疑难信访案件。
  北仑区新碶街道某村村民许某等人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找到了一张领款的签名单,但名单上的不少村民都说自己没有领过钱,签过字。于是,许某等人怀疑村干部冒名领钱,贪污集体资产,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到街道纪工委、区纪委反映问题。街道纪工委、区纪委经过查证,认为村干部不存在贪污问题,并答复了村民。尽管如此,村民们仍然疑心重重,固执地认为这是“官官相护”的结果,于是把最后的希望放在了区检察院身上。
  这是一起典型的因不信任导致的重复上访案件,为了彻底地息访,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在调查清楚后,检察官向村民出示了一系列书面材料,其中包括村民找到的签名单,以及法医关于签名并非假冒的专业意见。最后证实,原来这笔钱当时确实发给了村民,但后来作为劳保金又交了上去,为此不少村民都没什么印象了。看着白纸黑字的证据,村民们这回终于信了。
  北仑区检察院控申科科长林新法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北仑区开发力度的加大,不少征用土地、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也凸现出来,由此导致的群众上访也越来越多,光是他们检察院的信访总量每年就以20%的幅度上升。在答复这些来访人员时,以往检察机关都是只告知一个结果,久而久之,林新法发现,每当检察官告知调查对象不存在问题时,总能看到来访者眼中不信任乃至怀疑的眼神,重复上访、久访不息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于是,从2003年起,北仑检察院在全国首推“检察示证制度”,向来访人公开调查取证的过程和展示调查所获的证据,以让来访人对处理结论心服口服,从而达到息访息诉的目的。
  “检察示证制度”刚推出没多久,控申科的检察官就接待了一批来访村民,反映该村原书记林甲贪污了坟墓拆迁补偿款,光村民递交的材料上就有两百多个签名。当时正值全省召开两会,村民已经复印了几百份材料打算到时进行发放。然而,由于当时坟墓已被拆完,坟墓的数量已经无法查证,检察官的调查遇到了困难,于是检察官紧急联系了来访村民,请他们提供线索。其中一名村民告诉检察官,公款流失问题很有可能与拆迁施工者林乙有很大关系。
  顺着村民提供的线索,检察官发现,村民反映的林甲贪污坟墓拆迁补偿款的问题并没有出现,反倒是林甲涉嫌在拆迁中收受林乙的贿赂。于是,检察官迅速转移了侦查方向,林甲受贿的事实浮出水面,集体上访事件也就此终结。